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2011文獻導讀:

Branding in the Digital Age

圖資三b97106002賴彥彣、b97106032張佳蕙

b97106033鄭佩韋、b97106041吳秋燕

隨著網路的進步,顧客的消費行為模式有了改變。以往顧客必須面對眾多的品牌,經過有系統地篩選後,挑出少數品牌、做出最後決定,完成購買行為。

作者提出了新的行為模式,稱為消費者決策旅程consumer decision journeyCDJ),將消費行為分成四個階段:

1. 考慮階段:顧客察覺到購買需求,開始考慮產品或品牌。

2. 評估階段:顧客會主動接觸資訊來源,廣泛收集不同資料,候選品牌會新增、某些原有品牌也會被捨棄。

3. 購買階段:這個階段顧客可能延遲購買的決定,直到進入商店才決定。

4. 享受、推薦、認同階段:顧客與商品更進一步接觸、互動的階段,如果顧客滿意這次的消費,他們會經由不同的管道宣傳、支持品牌,當顧客對該品牌累積一定的信任後,在往後的消費行為中,顧客會跳過考慮與評估階段,直接購買並進入享受、推薦、認同階段。

業者認為媒體的宣傳對顧客的決策影響很大,因此會在考慮與購買階段投入70%-90%的成本促銷。但作者的研究結果卻指出,評估與享受、推薦、認同階段才是對消費行為影響最大的階段,而其他人的使用經驗比媒體宣傳更能影響購買決策。

因此在應用消費者決策旅程前,業者須先做好三個準備:1.了解顧客的消費者決策旅程,2.了解各接觸點(touch points)的排序及如何應用,3.適當分配資源。

為了了解顧客的消費者決策旅程,業者需集結各不同部門的人員進行市場調查,而調查可由下列三個角度進行:

1. 顧客做些什麼(What they do):了解消費者通常利用什麼資源收集商品資訊,及品牌在購買決策的地位,並以消費者決策旅程檢視顧客應用的資源:

Ÿ 考慮階段:非網路通路(如電視廣告、店內瀏覽)只在這個階段較有影響力。

Ÿ 評估階段:顧客較常使用零售商網站瀏覽資訊、評論,而少利用製造商網站或者是瀏覽陳列式廣告。

Ÿ 購買階段:店內購買、網站購物。

Ÿ 享受、推薦、認同階段:常在社交網站討論心得。

2. 顧客看些什麼(What they see):了解產品資訊是否符合顧客需求。

3. 顧客說些什麼(What they say):了解顧客對於產品的評論。

研究結果顯示最讓顧客困擾的是不一致的商品經驗,而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有三:1.連結失靈(如網頁內容更新,網址卻未更改),2.評論正反面不一致,3.業者提供資訊不一致。此外,網路討論者所提供的資訊不一定正確,且對業者的正面回應很少提到品牌名稱。

為了達到良好的行銷效果,業者可以採取四種策略因應新的消費行為模式:

1. 在自己的網站中,加上線上零售商網站連結:研究發現,Amazon是最能從評估階段中達到「接觸點」的線上零售商。

2. 利用傳統媒體指引消費者,在線上提供第三方正面回饋,以增加口碑傳播。

3. 進一步建立線上社群論壇、舉辦比賽與email行銷等,以建立良好的售後關係,同時也鼓勵顧客主動推薦產品。

4. 建立線上平台內容發展與管理系統,確保商品訊息保持一致。

作者一再強調「建立一致性資訊」的重要性,業者必須制定一連串計畫,讓顧客經驗環環相扣,從初步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實體商店的消費經驗與後續與廠商的互動,都會影響顧客對品牌的印象,良好的計畫有助於擴張品牌疆域,讓顧客擁有豐富品牌認知。文中更分別以蘋果公司(Apple)創造線上軟體供應圖書館、耐吉(Nike+gear)網站行銷活動與麥當勞(McDonald)客製化手機簡訊為例,說明擬定連結顧客策略的重要性。

在以網路為主的新環境中,行銷部門的角色變得更加重要,以下的三種行銷方面的新角色其重要性也與日俱增,分別為:1.指揮協調,2.出版者與「內容供應鏈」經理,3.市場情報領導人。以往這三個角色皆非行銷部門所負責,但若轉為由行銷部門管轄,則對於產品的整體行銷、市場情報蒐集等能較有整體性,也較能讓消費者對於該品牌以及產品的特性能有一定的認識。

行銷團隊可以藉由試營運並搭配長時間的方案,以處理各種不同層面的問題與挑戰,以達到最終良好的成果,可掌握較確切的消費者資訊,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在其決策過程中相當關鍵,也因此必須注意品牌的體驗,而這需要由行銷主管負責領導,將消費者的品牌體驗成為公司的核心策略。

2011文獻導讀:Which of These People Is Your Future CEO?

Which of These People Is Your Future CEO?
圖資三 蔡嘉芳、林孜頤、周士茹、許郁翎

據Gallup的調查,美國民眾對於公私機構的信賴程度,「軍隊」的排名往往居高不下,而民眾對於軍隊的信任感也延伸至曾任軍人的高階主管;對於這些主管領導品質的信賴有其理由:他們在年輕時為了在危險的戰場上戰鬥與生存而被訓練,有時還得無預警地接受並執行任務。他們多數擁有服務的熱忱,需要與他人良好合作來取得成功,擁有適應力以及敏捷的思維。

多數的研究報告多半會去比較有從軍經驗之領導者和一般領導者的管理風格之差異,或者是去探討這些退役者如何將其服役經驗應用到商場。此研究除了將焦點放在服役期間所培養出的領導技巧,也從微觀的角度,比較不同的軍種,經過不同的環境和訓練,所養成的各種領導風格及特色。該研究採用了深度分析(in-depth analysis)的方式,研究45位S&P指數500的公司企業領導者的表現。

軍隊是個多樣的機構,軍旅經驗根據所服務的不同分部層級與個人層次而有所不同。有許多CME(CEOs with military experience,有從軍經歷的CEO)描述很多共同經驗,但是他們的經歷有著顯著的不同,也影響了其之後的領導風格。

相互依賴的管理─ 海軍與空軍
在海軍與空軍,些微的小疏失便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在這個環境之下,人力資源是高度專業化的,制度(system)之間互相依賴、緊密地依存。這些軍事單位的組織圖看起來就像大公司一樣。而「變化」並不在預料之中,任何微小的錯誤就有可能引起系統的連鎖反應,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脫離標準程序的代價相當高,因此人員願意犧牲部份彈性發揮的空間。
海軍與空軍注重流程中的各個環節、追求精確,一方面也造就他們「流程驅動導向」(process-driven)的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運用於企業中,意外的有利於「創新」,因為他們將「創新」視為一個標準流程,在已建立的產品與顧客群架構之上尋求發展的機會。
通常這類CME都是在公司待了較長的時間,才成為執行長,因為他們需花費時間學習企業的流程。此外,他們在環境較規律的產業(regulated industry)中表現較佳。

適當的指令及控制─ 陸軍與海軍陸戰隊
陸軍與海軍的作戰環境充滿不確定性,隨時都在發生變化,因此必須保持良好的適應性以及敏捷反應能力,故陸軍與海軍陸戰隊的訓練,相較於空軍或海軍,沒有高度專門的分工,倚賴個人的機動性;在指揮方面,指揮官所下的命令通常僅是概述一個大目標,下級只要做法與上級的目標不相悖,可各自於所負責的範圍內自由決定要如何達成上級的命令。其任務性質較具彈性、且為分散管理的(decentralized),上級可以接受因情勢變化而產生的改變,這也意味著長官對下屬要具有一定的信心。

這樣的領導經驗運用到商場上,管理者可能會習慣授權他人做第一線的決策,他們會認為管理是從宏觀的角度進行清楚且一致的溝通,並從中檢視下屬的執行力,這類的管理方式在小公司中成效較佳。

最後,軍旅經驗固然與領導技巧、領導特色之養成息息相關,但各類的軍種的差異,還告訴我們一件事,就是要「適才適所」,不同的軍旅經驗會造成不同的領導觀點和風格,當一個人用在對的事業,方能創造價值。

海軍與空軍

陸軍與海軍陸戰隊

軍隊經驗

任務性質

小疏失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故重視流程化的作業程序,追求精確。

情勢變化劇烈且快速,充滿不確定性。

人力資源特色

分工精細、高度專業化

為培養良好適應力,未進行過多的專業分工或訓練

商場運用

管理策略

流程驅動導向(process- driven)

習慣授權他人做第一線的決策。

從全盤的角度進行清楚且一致的溝通,並從中檢視下屬的執行力。

適用之企業環境

Regulated industry

小規模的公司

年資與領導之間的關係

公司的作業程序需要花時間學習,故平均須花較久的時間才成為CEO

待在公司的年資並無顯著影響。



Groysberg, B., Hill, A., & Johnson, T. (2010). Which of These People Is Your Future CEO? [Articl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8(11), 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