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8日 星期六

導讀--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這是一個只要講五分鐘的故事,但你可能要花一輩子來體會它的涵義。

這是一個有關「改變」的故事。想到「改變」你會有什麼感覺?是躍躍欲試的新鮮感還是皺起眉頭的抗拒感。答案可能兩者都有,當我們在一個穩定舒適的環境時,我們傾向拒絕改變;當我們不滿現況的時候,我們往往急於改變。但是不管你現在面臨的是哪一種狀況,我們都必須面對一個事實,那就是“Change happens to all of us!

故事從一個高中同學會開始,而故事中的故事是這本書的主軸─四個主角分別為兩隻老鼠與兩位小人,他們住在一座可以無限提供乳酪的迷宮裡。四位主角總是需要去尋找藏在迷宮角落的乳酪來餵飽自己,然而,老鼠與小人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老鼠靠著直覺來尋找乳酪;而小人靠的是分析與推理。

有一天,兩位小人終於找到了吃用無盡的乳酪山,他們決定搬到乳酪山附近,他們既得意又驕傲,並且滿足於現況,日復一日,他們再也無須尋找其他乳酪,就是沉盡在自己的成功裡。直到有一天,乳酪不見了!兩位小人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因為他們一直認為,乳酪山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他們將焦點放在「誰搬走了我的乳酪?」就在同時,兩隻小老鼠早已收拾行李繼續前往尋找新的乳酪……。

故事還沒結束,然而我們要問讀者─你是老鼠還是小人?如果你是小人你又會如何?這是一個隱喻的故事,放眼到歷史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古老的中國因為沒有意識到也不願承認世界的改變,使中國背負了一百多年的不平等條約。如果Apple提早意識到規格標準化的趨勢,現在每個家庭最常看到的電腦可能不是PC而是Mac。在我們生活中亦相同,當我們發現最常停的停車位被人佔據、當我們事業失利以及當我們愛情亮了紅燈時,我們可能都會想問「究竟是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一千年前蘇軾就曾寫下「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句詩的意思指到世間除了變化以外沒有永恆的東西,這呼應了“Change happens to all of us!”─變是世界唯一不變的道理。站在這樣的事實之前,我們其實可以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如同前面我們所讀的禮物(present)有著“禮物”與“現在”的涵意,在英文裡“Change”也有雙關的意思,那就是“改變”同時帶來“機會”。這本書最後回到同學會的談話中也舉了一個百科全書光牒化的例子,談話中的人面臨出版型式巨大改變的抉擇,這正好也是我們圖資人的處境,面對資訊載體多元且多變的快速發展,怎麼樣調整自己使圖書館能提讀者最想要的服務─ "change" ourselves to catch the "change" 這便是《誰搬走了我的乳酪》要和我們分享的滋味。
---------------------------------------------------------------------------------------
Let’s just move with the cheese and enjoy it!
圖資三 昌佳璟 蔡宗翰 劉幸玟 范絜欣
哲學四 何葳 政治四 呂佩芸

強生 (Johnson, S.)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Who moved my cheese? ) (游羽蓁譯)。台北市:奧林文化。

2007年4月24日 星期二

導讀──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知識就是力量。」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如今,我們不禁得將其後的句號改為問號:「知識就是力量?」

過去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世界被一群擁有特定心智能力的人所主導著,像是律師、電腦工程師、MBA…等所謂的「高知識份子」;然而,未來的世界,正悄悄地被另一股趨勢所佔領,講求邏輯的資訊時代已經漸漸失去光芒,重視創新、整合力的創意時代正嶄露頭角,我們甚至應該改口說:「感性才是力量」。這樣的潮流並不是偶然發生的,我們可將人們開始改變思考模式,形成感性思考的主要力量歸因於「富裕、亞洲、自動化」。經濟富裕讓人們在物質上追求的不只重視實用性,更兼具了美觀、與情感的成份,迫使人們對於「意義」的開發;另一方面,亞洲低廉的勞工成本使得公式化的工作漸漸被他們取代,自動化的結果也使得人們必須找尋出電腦無法完成的工作,以上三股力量正驅使著我們從制式化的工作模式走向感性思考。

當高科技的能力已經不敷所需,我們應進一步的培養高感性和高體會的工作和社會能力。高感性指的是富創造性、藝術性、精神性、對趨勢和機會的敏銳度、將看似無關連性的事物給予新的解讀方式並將其轉化成新發明的能力;而高體會則是觀察他人感受、了解人際互動、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尋找自身和他人的快樂、建立生命意義的能力。由於感性時代的來臨,擁有這兩種力量的人,未來將主導了整個社會的脈動,因此,我們必須強化感性思考的能力,增進高感性、高體會的技巧。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中,提出了提昇高感性力量的六種關鍵能力:

  1. 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設計師是未來的煉金術士」,如今消費者對於產品
    的要求不只在實用性,獨特、好看、有創意、令人感動的商品,才是吸引消費者的關鍵點。
  2. 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說服別人不只是給予資訊,而是讓聽者認同,編織故事的能力不只能讓聽者能專心的「聽」,更讓他們從「心」接受你的說法。
  3. 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能夠綜觀大趨勢,將既有的獨立元素整合成為另一個具意義的產品或新的想法。
  4. 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這是高體會的一種實現方式,我們必須轉換自身的思考模式,了解不同族群、不同分眾有不同的喜好和需求,展現對他們的同理心和關心,並建立良好的關係。
  5. 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愉悅的心情有助於身心,甚至是工作的發展,在正經之餘,時以玩樂、快樂的心來面對,更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6. 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人生除了金錢之外,有更多東西更值得我們去追求,在創意世代裡,賺錢已經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找尋出生活的意義和目的,尋求心靈上的滿足。

除了各種能力的釋義和舉例外,書中亦提供讀者許多演練的機會,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浸淫在感性思考的氛圍中,訓練其六種能力的運用。在創意世代裡,能夠整合、掌握、發揮這六項能力的人,將擁有絕佳的優勢,成為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品克(Pink, D. H.) (2006)。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 Moving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conceptual age ) (查修傑譯)。台北市:大塊文化。


圖資三 蔡佩倫 查慧瑛 陳若瑜 劉訓華 魏逸晴 莊瑞瑩 吳欣潔

2007年4月10日 星期二

導讀──六頂思考帽

戴上思考帽

戴上一頂思考帽代表什麼意思?當警察戴上警帽就代表他隨時準備好執行任務,當你戴上睡帽就代表你已經準備就寢。因此,戴上一頂思考帽可以視同為幫助我們進入思考所需的平靜、孤立的精神狀態,好讓我們進入下一個步驟──開始慎重地思考。

在《六頂思考帽》這本書中,介紹了六頂完全不同又各司其職的「思考帽」,幫助我們能用另一種模式進行思考與討論。然而,只要我們戴上思考帽就可以成為一個思考者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當我們戴上思考帽,代表的是我們開始有了思考的「意圖」,但是光有這些意圖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把自己的意圖付諸行動。這個原則套用在思考帽上,意味著我們不能只是想著要帶上某頂帽子就好,我們必須真的有那一頂帽子的思考模式與行為。要把每頂帽子的功能發揮到極致,我們可以藉由角色扮演來達成這個目的。當我們戴上某個顏色的思考帽,便開始扮演這頂思考帽所定義的角色──我們必須要求自己以這頂帽子的模式進行思考。當帽子對我們的注意力進行引導時,在帽子的背後審視自己的思考過程。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更謹慎地進行思考、審視自己,以免思考帽遭到誤用。

我們一頂一頂更換帽子進行思考,問題的解答也將一步一歩繪製成完整的地圖。


六頂思考帽

以下簡要介紹六頂思考帽的特色:

:只提供事實與數據,沒有論點,也沒有詮釋。必須排除經驗、感覺、直覺、  判斷。關於事實的真實程度也可以被提出,例如:不曾、很少、經常等,也  可以轉述他人意見、想法,即使該論述不符和事實。但僅止於轉述。

:紅色思考法談的全是情緒、感覺和非理性層面的思考。在使用紅色思考帽時,  千萬不要想為自己的感覺辯解,或為它們找出邏輯根據。只要表達出強烈而  真實的情緒、感覺、預感和直覺即可。

:黑色思考帽也就是負面的因素,告訴我們為什麼不可行。它指出錯誤或提出  別種可能性以反駁原敘述、質疑敘述是否符合事實。但它必須符合邏輯且不  帶任何主觀形容詞,否則就只是紅色帽子的偽裝。

:黃色帽子代表正面的想法,樂觀與光明。在有建設性、啟發性與前瞻性的思  考下,探測事物可能的價值與利益。它的最終目標是得到效果,並與黑色帽  子組成「判斷」。

:代表新想法、新觀念與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它像是一種誘因,提出不合邏輯  的創意以刺激更合理的好意見。前進的力量該遠大於意見的正面評估,它是  一種啟動的過程,而非判斷過程。綠色思考法以前進來完全取代判斷。

:藍帽子代表控制時不可或缺的公正超然與冷靜,它控制議程,指揮其他思考  帽的運用,它必須清楚定義問題使思考不致於離題,監督思考過程,阻止爭  論,並確保人人遵守遊戲的規則。


課外分享──「誰是接班人」

在看完《六頂思考帽》之後,令筆者聯想到最近接觸的一部影集和書籍──《誰是接班人》,在這一系列的作品當中,印證了決策與思考的重要性。

首先先簡單介紹何謂「誰是接班人」。「誰是接班人」是美國最熱門的真人實境影集之一,由美國紐約最大房地產企業──川普集團和美國NBC環球電視製作。節目內容為川普集團公開對美國全國招募高級主管,從數以萬計的應徵文件中選出16~18名精英,讓他們分成兩組,互相合作與競爭,最後只選出一人可以為川普集團總裁唐納‧川普的左右手。這一系列的節目已在美國播出6季,獲得熱烈迴響,其中最吸引人的特色在於他顯露出部分商場如戰場的現實面貌。

一個參賽者究竟要擁有什麼特質才能在殘酷的競爭中存活下來,毫無疑問地,除了要懂得獨善其身、保留實力,避開隊友的攻擊之外,當然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思考與決策的能力。特別是在擔任專案經理時,任何一個小小的決策都有可能左右隊伍的成敗,更無論小隊在進行腦力激盪時,如何思考出一個完善、有創意的點子更是重要。

「誰是接班人」系列也有出版相關書籍,由川普企業前副總裁凱洛琳‧科普奇和史蒂芬‧芬尼蕭共同著作的《誰是接班人》一書,分享凱洛琳的商業秘訣,以她自己的商業生涯為例記述她如何周旋在主管與部下之間,當個超強的團隊成員與領袖,以及如何培育自己專業的思考與決策能力。

從事商場工作不只是一個人的職業,它更是代表了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價值觀。是什麼因素造成一個企業或個人的成功?在充滿挑戰與阻礙的環境中該如何待人處世、化敵為友?財富、權力的背後隱藏了什麼,為了得到它們又必須付出什麼代價?這些代價究竟值不值得?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影集與書中獲得解答與體會。

在此與老師和各位同學分享。


圖資三:丁培涵、鄧雅文、賀子芸、張天人、張世瑩、王珉鳳


De Bono, E. (1987). Six thinking hats. London: Penguin Books.波諾 (De Bono, E.) (2001)。六頂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 (江麗美譯)。台北縣:桂冠。

2007年3月26日 星期一

禮物--導讀

「禮物」一書的英文原文為「present」,作者巧妙的將「present」同時帶有「禮物」與「現在」兩個意涵做為故事主要的基調並加以融合。故事描述一位年輕人追尋禮物並在其中不斷成長的過成。書中的另一個人物-老人扮演起智者的角色,技巧性的引導年輕人了解改變人生的秘訣在於:把握現在、向過去學習、創造未來。最後年輕人發現原來所謂「禮物」始終不曾離自己遠去,只是我們在不停計畫未來與緬懷過去的同時,從未徹底實踐「活在當下、把握現在」這個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使生活陷入雜亂而沒有效率的迴圈。全書提供讀者重新檢示人生的機會,其中三個人生的秘訣更是人們進行人生或是工作規劃時不可或缺的方針。

然而,故事中的年輕人在追尋禮物的路途始終崎嶇,直到他成年後仍試圖拼湊出構成禮物重要的元素。最後在他無意間欣賞石匠用石頭砌疊成精細的壁爐而有所領悟。從作品中他看到了石匠的工作態度,他深知這就是他在小時候可以單純的認真、快樂的鋤草的原因。只因他全心投入鋤草。從此,他掌握了做事的態度,並將「放開過去,改善現況,繼續往前走,設法創造未來」的精神發揚光大。故事的結尾,經過歲月的消逝,男孩轉眼間變成老人,他在年輕時得到了寶貴的禮物一生受用,所以他在接下來的日子不停將「禮物」送給其他想得到禮物的人。

書中曾提到:「如果你沒有去把握現在,你就無法察覺身邊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你沒有從過去的經驗裡學習,你就無法準備好去創造未來。如果你沒有好好地計劃未來,你就會變得漫無目的。」這教導我們學習一種積極的態度,專注於當下所做的事上,把握每一個機會。事實上,人的生活過得空虛或豐富完全取決於自己。在遭遇困難的環境時,會影響我們的其實不是環境,而是自己面對環境時的態度,但人傾向樂於享受自己所喜歡的事當中,在不滿現狀時就渾渾噩噩的虛度而過,只追尋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或是態度散漫的認為「下一次會更好」,卻忘了擁有當下這一刻才是最重要的。

「放開過去,改善現況,繼續往前走,設法創造未來」是本書給我們最大的啟示之一。我們往往在錯誤中學習,卻也被錯誤的陰影纏身,感到悔恨而影響往後的發展。做事情的當下又喜歡不切實際的計畫著未來的遠景,又或者被其他的事情干擾思緒亂飄不能專心。滿心期待的「未來」終於成了「現在」之後,又開始計畫著遙遠的未來。經過如此惡性循環,工作效率不但不彰,生活壓力也像隻怪獸一樣對我們窮追猛打。因此我們必須謹記,把握現在就如同把握機會,懂得有條理管理自己的生活,才能有效管理更多的事情。腳踏實地、按部就班、設定目標,珍惜每一天每一刻的同時也暗藏著成功的無限可能。本書談的「禮物」是一份自己才能給自己的禮物,也只有自己有能力發現它的可貴和重要,而懂得珍惜現在(The Present)就是人生中最珍貴的禮物(The Present)。

強森(Johnson, S.) (2005)。禮物 (The present: The gift that makes you happy and successful at work and in life) (莊靜君譯)。臺北市:平安文化。

圖資二 盧淇瑜
圖資三 曾逸婷
圖資三 陳婷婷
圖資三 謝伊柔
圖資三 趙以琳
圖資三 趙子萱

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青蛙為什麼要走路--導讀

老池塘淤泥堆積,水面愈來愈淺,直到有一天,池塘完全乾涸了。善於跳躍的青蛙平平不得不出發尋找可以讓他盡情跳躍的新樂園。途中他遇到心靈導師貓頭鷹,貓頭鷹以自身的睿智開導平平,在追求自己的目標前應該先深入探索自己的心靈。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平平;遇到挫折,需要勇於承擔風險,並且在改變發生時面臨種種挑戰。當我們遇到困境時或是碰到挫折的時候,都會感到恐懼或是徬惶不安。而這個時候,唯一能夠對抗我們內心恐懼這個大敵的方法,就是勇氣,就如同貓頭鷹告訴平平:「勇氣不代表無所畏懼,而是在恐懼下能仍展開行動。」

如果旅途一路平順、毫無阻礙,終點也就沒什麼值得期待的。一個人如果不管做什麼事情,從頭到尾都是一帆風順;一旦遇到挫折時,會因為從來不曾遇到這種情況,而對如何管理調適自己產生困惑,就此一蹶不振。就如同平平認為他看不見前方的路,是因為不斷有大樹擋著牠,而不是自己的問題。失敗固然有強大的毀滅性,讓人頹喪不已,但有種情況更是可怕、悲慘和糟糕:不曾經歷失敗。因為不曾經歷過失敗,就無從激發追求成功的意念。因為失敗讓我們產生了恐懼,進而畏懼,最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與目標。

書中的貓頭鷹提到:「有太多人在等待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才肯開始行動,但等待等於是你把想要的目標推到一旁。要知道,行即為生。」其實就是另一本書──「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當中提到的其中一個概念:有錢人注重機會,窮人注意障礙。只有肯冒險的人,才有能力達成目標;而通往成功之路,往往就是大部分人不願意走的路,就是如此。冒險不是不顧一切、放手一搏;這種冒失的作法,結果大多是慘敗而歸。貓頭鷹認可的冒險,是經過妥善規劃才採取行動。其實成功的機會隨時都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只是絕大多數人傾向於等到自己已經完全準備好的時候,才開始行動,這時候卻早已錯失了更多的機會。

又如同書中所提到的:態度會決定高度。當你的內心時常保有強烈的慾望與勇氣,那麼不會有什麼事情是你做不到的。因為我們的內心有著強烈想要成功的慾望,有著對獲勝這件事強烈的執著,以及遇到挫折困境時,不畏恐懼的勇氣;那麼我們就一定會成功,因為做得到和做不到的分別,就在於執著與否。

我們可以善加利用自己的天份,但是如果空有天份而沒有經過漫長的歷練,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那麼也還是無法成功。因為天份是與生俱來的,但技術必須靠學習而來。當我們能夠善用天份,不斷提升技術,那麼必定會成功。

本書中,平平這一趟尋找大池塘之旅過程引人入勝,而他與貓頭鷹之間的互動與話語啟發人心。它不止是一個感人的故事,也是一則絕佳的管理學寓言。

高德 (Gold, s. A.) (2006)。青蛙為什麼要走路 (Ping: A frog in search of a new pond) (黃聿君譯)。台北市:大塊文化。

心理四 吳宛青
歷史四 吳佳芸
圖資四 蘇筱婷
圖資四 林琦
圖資三 顏嘉宏